酒精能杀菌消毒,主要是因为酒精能引起蛋白质变性,导致细菌或病毒死亡。高浓度酒精(如95%酒精)能将病毒或细菌表面的蛋白质迅速凝固,但由于病毒或细菌表面的蛋白质凝固速度太快,凝固后的蛋白质层就会阻止酒精的继续渗入,所以它的短时效果仅止于病毒或细菌的外层;这样对于一些病毒或细菌来说,它们的内部仍是活性的,所以效果较差。有研究证实,75%的酒精,能兼具蛋白质凝固作用及穿透,达到最好的灭杀效果。
那么,在对新冠病毒环境的消毒过程中,是不是应该用75%的消毒酒精呢?
笔者认为,如果采用酒精对新冠病毒进行消毒,最好用高浓度酒精(如95%的酒精)。
首先,我们来看新冠病毒的存在方式。
新冠病毒主要以飞沫的方式在人与人间传染。新冠病毒主要感染人体肺部,它也就主要存在于人体肺部。随着新冠病毒对宿主的感染加深,宿主肺部会出现一些痰液或组织液,这些痰液或组织液内含大量新冠病毒,它们随着人的呼吸气流作用和气道纤毛运动到达口腔和鼻腔部,进而随着人们说话、咳嗽或打喷嚏造成的飞沫散布于宿主周围空气中、粘附于宿主体表处或周围的物体上(不考虑直接接触转移)。
这说明新冠病毒在人体内部时,主要经过人体肺部、气道、最后从口腔和鼻腔离开宿主形成传染源;在这个过程中,新冠病毒始终是与液体相伴的。
新冠病毒在离开宿主后,一是以水溶胶的形式留存于空气中进行直接转嫁;我们对这部分病毒的消毒很难;但这部分病毒占传染途径中病毒总量的比例极小,且时间稍长就容易风干失去活性,它们只针对特殊环境具有很大的传染性(如相对封闭又人群集中的超市、商场、教室等场所);普遍来讲,它们传染人的概率是很小的。二是散落到其他附着物上进行间接转嫁,这部分新冠病毒占传染途径中病毒总量的绝大多数,其往往含于大颗粒的原宿主痰液或组织液内,在离开原宿主后很短时间内就因重力作用落于附着物上;另由于它有原宿主痰液或组织液形成的保护层,所以存活时间长,是最不确定最难防范的传染途径;因此,这部分病毒是我们消毒的主要对象和原因。三是被原宿主直接喷浅到口鼻腔内,这是新冠病毒进行传染的主要途径,消毒对这种情况基本没用,它需要我们戴口罩进行预防。
这说明我们对新冠病毒进行消毒时,它也是有液体“盔甲”保护的。
新冠病毒对水的依存关系目前还没有相关的研究,但我们可参考对SARS病毒的相关研究。
2003年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对SARS病毒在外界物品中的生存和抵抗能力进行了研究。该研究表明,SARS病毒在自来水中存活48小时以后,能够从100万滴度下降到1000左右,但仍然具有较高的传播能力;而在金属、塑料、玻璃等光滑表面,100万滴度的病毒,在48小时后,存活的数量只有10左右,基本可以确认感染能力已经很低了;而在滤纸片、布片、土壤、木片等材料上,100万滴度的病毒在4—6小时内,存活量还剩10左右。这说明SARS病毒对水有很大的依存性,以此类推,笔者认为,新冠病毒对水也有很大的依存性。
如果我们把含有新冠病毒的散落液粒大小,近似看作与消毒液粒的大小相当,那即使我们使用100%的酒精进行消毒,当消毒液粒与含有新冠病毒的液粒混合时,其酒精浓度也只有50%;如果使用75%的酒精进行消毒,那两种液粒混合时就只有37.5%了。两相比较,肯定使用高浓度酒精进行消毒更好。
而且,新冠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染性,很大原因是它表层刺突糖蛋白的作用。如果高浓度酒精雾粒在空气有遇到水溶胶状态的新冠病毒,即使不能对它内部进行有效灭活,只能凝固其表面的刺突糖蛋白,那也灭杀了其传染能力,起到异曲同工的作用。
另外,新冠病毒表层的刺突糖蛋白并未对新冠病毒表层全覆盖,高浓度酒精是否象对普通细菌一样难进入其内部,还需要实验证实。
基于上述理由,笔者认为:在疫情期间,对于一些只能用酒精进行消毒的特殊环境(如对超市、商场、教室等场所用雾化酒精进行不间断消毒),最好用高浓度酒精。